“大夫,片子都出来了,怎么报告还要等两天?”这是放射科登记窗口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介绍下放射科工作流程:通常病人拿到临床医生开的申请单以后,需要交费(部分复杂检查需要先到放射科划价,后交费),然后去放射科登记室登记或预约登记(如胃肠造影检查、强化CT检查及MRI检查等)。将不同的检查安排到不同的检查室。
检查室技术员接到申请单后,先核查病人信息,主要看年龄、性别是否符合等,再向病人介绍拍片注意事项,病人做相应准备(如核磁共振检查需取出随身所有磁性物质,X线检查需去除检查区域内所有致密物质等,以免对病人身体或检查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然后技术员摆位置、照相。
现在的X线、CT、MRI等检查都是数字化的,检查结束后,胶片可在半小时后从打印机内打出。我院采用自动取片系统,技术员或登记员会告知急诊病人可在半小时后到自动取片机刷条形码,自助打印片子和报告。
上述情况的前提是一切流程通畅,拍片机器没有故障,打印机没有故障,PACS系统没有故障及没有人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于是开篇的疑问就出来了。常见的疑问还包括:“怎么写个报告要那么久?门诊大夫还等着呢”或者“大夫都快下班了”。“我的片子都拍了半天了,怎么报告还没出来”(一看病人检查完才5分钟)。“怎么CT报告要两天才出结果,怎么这么久?”
病人从检查到出胶片,整个过程大部分由机器或电脑完成,人工干涉较少,所以速度很快。但是医生书写报告过程大部分由人工完成,从PACS系统调阅图像,仔细阅读每个细节,一个病人的CT图像甚至多达数百幅至上千幅,有时候诊断医生需亲自打电话询问病人病情。大多数放射科报告是双签字,一级大夫写完了,二级大夫再看一遍、审核,力争将误诊漏诊降低到最低程度。两者的意见不一致,还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讨论;如遇到疑难病例,更需要全科讨论,或请专家会诊。还要考虑到每天多达几百例X线报告;1-2百例CT报告,上百例核磁共振报告,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胶片易得、报告难求了。
为了提高我们的报告质量,保质保量满足临床及患者的要求,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放射科在病人检查的各个流程,在硬件升级及人才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我们的工作同样需要临床医生及病人的支持,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院的医患环境及医疗水平一定会的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供稿:放射科郑冲霄)